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1:00:59
經濟實力正在轉換為政治影響力 這種與日俱增的經濟實力正在轉化為世界舞台上的政治影響力。
陸行之今天在臉書發表對輝達財報及展望的看法。台積電今(25)日同步走高,開盤達542元,大漲17元,市值回升至14兆元之上
至於陳歐珀無償使用他人房屋,廉政會先予以警告處分,藉此提醒其他從政黨員注意。他說,同樣,關於社會正常社交活動,也不必因為選舉攻防扭曲人性,把人性中的正面信任全盤毀棄,一個運作正常的民主社會,需要靠大家一起建立。民眾是要看表現,才決定是不是願意給下次機會。「我從政以來,都謹記珍惜所託、潔身自愛、嚴以律己」,賴清德強調,唯有如此,才不會對黨及個人聲譽造成損害,也請黨內共勉。在野黨質疑縱容黑金,賴清德:最高標準回應社會 民進黨主席賴清德昨日說,在野黨因為選舉,質疑他擔任民進黨主席,會縱容黑金、黑道,但民進黨自我要求不會一刻放鬆,要立下最高標準,回應社會期待。
國民黨日前則召開記者會表示,陳歐珀接受涉嫌詐騙吸金的借貸媒合平台imB曾姓主嫌,所提供的屋舍、座車,無償作為競選後援會與服務處之用,顯然關係匪淺。他說,大家一定要深刻了解到,人民不是給民進黨一張空白支票,無條件授權。如同幼犬,他們也樂在對所有接近他們的人又咬又扯……不過,一個人一旦年齡漸長,將不會再耽溺於那樣的瘋狂當中。
他要求自己的對話夥伴不要長篇大論,接著自己卻長篇大論起來。此外,對話錄探討的主題雖是勇氣或虔誠這類概念,標題卻通常都不是《論勇氣》或《論虔誠》。你唯一需要做的,就是記住蘇格拉底方法也有另外一個分支,心即有時並不會認真看待自己的規則。——《高爾吉亞篇》 這類批評可能就是為什麼蘇格拉底對於這一點頗為敏感(柏拉圖可能擔心這類批評確實沒錯),也是為什麼蘇格拉底會刻意指出自己所提的並不是爭辯式論述——他追求的向來都是要得出正確的結果,而不是要取勝。
讀者有時從中獲得的印象,也會覺得蘇格拉底為了打倒對方的主張不惜提出任何論點。無論這樣的批評正不正確,蘇格拉底與柏拉圖這兩人之一(或是兩人皆有)可能曾經遭人批評具有這種傾向。
他會模仿尋求真理的辯證家,而不是為了娛樂而駁斥別人的爭辯者。這是他們人生中最不具哲學色彩也最不嚴肅的部分。蘇格拉底明顯是以這個詞語指稱個人的真實自我或者智力,他並沒有區別這兩者。而且他一旦身陷其中,蘇格拉底就會緊抓不放,直到對他徹底篩檢過後才肯罷休。
蘇格拉底乍看之下雖然率直又理智,但他(或是柏拉圖,或者他們兩人都是如此)也相當喜愛自己性格中不完全符合這些特徵的面向,以及逗趣和促狹的言詞。尼采說: 蘇格拉底超越了基督教的創始人,能夠保持愉快的嚴肅狀態,並且擁有充滿調皮的智慧,也就是構成人類靈魂最佳狀態的那種要素。他把這兩者視為哲學實踐當中不可區分的部分。蘇格拉底有時把追尋真理稱為辯證—相對於純粹為了樂趣或是為了爭勝而從事的爭辯(eristic)。
不過,在蘇格拉底式的言說裡,這個詞語有可能代表不一樣的意思。蘇格拉底不同,因為他不只對一般問題感興趣,也想要知道那些問題在他所檢驗的人身上會帶來什麼結果。
他把諷刺帶入哲學,後來又為哲學犧牲性命。蘇格拉底:我四處走動唯一做的事情,就是敦促各位不論老少好好照顧自己,但除了身體或者錢財之外,更要照顧你的心靈,並且盡力把你的心靈提升到最佳狀態。
蘇格拉底在《申辯篇》裡描述自己的活動時,說的是「檢驗我自己和別人」,而不是檢驗命題。首先,這項觀念指的是蘇格拉底除了檢驗一項主張本身之外,也總是會檢驗那項主張的持有者。那些規則帶有智慧,自有其道理,而理解那些道理有助於改善思考能力。這些規則沒有在第三章裡當成蘇格拉底方法的核心要素加以討論,原因是其中有些只算是細節,有些則是不像其他要素固定受到遵循。蘇格拉底式對話本身可能顯得具有爭辯性。文:沃德・法恩斯沃斯(Ward Farnsworth) 蘇格拉底的對話規則 蘇格拉底設定了從事對話的規則,本章將檢視其中幾項:⑴致力於找尋真相,而不是致力於贏得辯論、⑵檢驗人,而不只是主張、⑶針對論點本身進行判斷,不論提出論點的人是誰、⑷坦白說出你心中的想法、⑸單一見證人原則,也就是把對話當中的另一方當成對話證明結果的裁判、⑹善意理解原則、⑺不冒犯人也不因別人說的話而生氣。
他們是正直的人,就像其他人一樣,和朋友一起談笑,而他們藉著撰寫《法律篇》(Laws)與《政治學》(Politics)自娛之時,則是把這樣的活動當成消遣。他通常會發現那名持有者說的話前後不一致,但這只是證明了那名持有者有問題,而不必然表示那項主張有問題。
巴斯卡(Pascal)是這麼說的: 我們只能想像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身穿引人敬仰的學術袍。蘇格拉底:如同你可能觀察到的,年輕人一旦初嘗這種滋味,就會為了娛樂而辯論,並且總是模仿自己所受到的反駁而駁斥別人。
這是一種個人化的活動。而這個人在開頭不論提起什麼主題,都會不斷被蘇格拉底牽著走,結果就必須交代自己當下與過往的人生。
至於哲學色彩最濃厚的部分,則是過著簡單而平靜的生活。我們不知道這些標題是不是柏拉圖自己取的,但無論如何的確是相當適切。——《卡米德斯篇》 卡利克勒斯:蘇格拉底,你假裝自己追求的目標是真理,實際上卻是把討論導向這種倫理理想——這種觀念簡單淺薄得足以對大眾具有吸引力,而且完全取決於慣俗,而不是自然界……你設計的那種聰明但不公平的辯論手法,實際上就是由此而來:一個人如果依據慣俗的觀點發言,你提出的問題就帶有自然觀點的前提假設。蘇格拉底的目標在於找尋真理,也致力於照顧心靈,或者靈魂。
蘇格拉底式的哲學就是一個例子。——《申辯篇》 由希臘原文音譯成英文的「心靈」一詞是「psyche」,而這個詞有時也翻譯成「靈魂」或者「心性」(英文為mental nature,這是彌爾的譯法)。
他訂定規則,然後又違反規則。我們在對話錄裡就看過這樣的說法,例如克里提亞斯這麼指控蘇格拉底: 你現在做的,就是你剛剛否認自己有做的事,也就是致力於反駁我,而不是聚焦於論點之上。
這種哲學涉及的利害非常重大,但態度也相當輕鬆,而這正是其吸引力所在。這個字眼似乎主要帶有貶義。
重點在人,而不只是在於主張 原本的蘇格拉底方法不只檢驗主張,也檢驗人。他使用了一些拙劣的論點,乃至後來引起眾人辯論——他這麼做是不是刻意為之?他有時顯得極為真誠,有時又顯得心口不一。這麼一來,將會提高他在性格上的節制,而不是降低這項追尋的榮耀。——《拉凱斯篇》 現代的哲學家通常會以抽象方式辯論問題,並且試圖找出確切無疑的答案。
這點有時可以視為具有療癒性。這樣的組合深深引起柏拉圖的注意,因為他的心智非常能夠容納這些對比……蘇格拉底性格中的奇特融合,為柏拉圖心智當中的融合設定了上限。
那些對話錄通常都是以人為名——《拉凱斯篇》、《游敘弗倫篇》、《卡米德斯篇》等等。這種人身論述在蘇格拉底式言說當中沒有存在的空間,這點我們等一下將會看到。
不過,這些規則還是相當重要。這種能夠包含相反兩極的能力,是蘇格拉底精神的一部分。
发表评论
留言: